小林是某高校大三学生,因想换新手机却不愿向父母开口,偶然看到宿舍楼下张贴的“无抵押、秒放款”广告后心动了。他下载某网贷平台APP,仅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借到5000元。起初每月还款仅几百元,尚能应付;但逾期一天后高额滞纳金的产生,催收人员的骚扰电话便接踵而至一不仅频繁拨打其手机,甚至联系辅导员、室友,还在班级群散布他的个人信息。为了填补窟窿,小林不得不以贷养贷,先后从多个平台借款。最终,债务如滚雪球般迅速膨胀至数万元。当小林崩溃地向家人坦白时,这个原本小康的家庭迅速陷入困境:父母的积蓄被掏空,他本人也因长期精神压力患上焦虑症,学业彻底荒废。此案例并非个例,无数学生因一时冲动踏入非法“校园贷”泥潭,人生轨迹从此被扭曲。
非法“校园贷”的手段往往伪善:有的以“创业扶持”“助学帮扶”为噱头,诱导学生签署阴阳合同;有的通过虚假宣传弱化利息概念,实际年化利率远超36%的法律红线;更有甚者采用暴力催收、软暴力威胁等方式逼债。这些行为已违反《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财产安全与人格尊严。一旦卷入其中,借款人不仅面临巨额经济损失,还可能产生不良征信记录,影响未来就业、购房等人生大事。
三、风险提示
面对诱惑,学生该如何守护“钱袋子”
量入为出,拒绝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遇资金需求时,优先通过家人或正规金融机构解决,学习金融知识,掌握借贷合同基本条款,善用法律武器维权。
青春应当奋斗,而非还债。撕开非法“校园贷”的美丽包装,可见贪婪与陷阱;守住底线、理性选择,方能收获踏实成长与无悔未来。愿每一位学子擦亮双眼,在逐梦路上轻装前行,让青春既不负韶华,亦无负债阴霾。
淄博市银行业协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