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和弘扬家风、家训,我打心眼里赞同,感觉这是回归中国文化、找回文化自信的第一步。但是你要问,我家的家风、家训是啥,我也是一头雾水了。就在今天,单位让写写自己的家风故事,我却犯了愁,虽然姓孔,但也不是什么名门旺支,哪有什么家风,只有一些儿时的记忆罢了。
我出生在距离曲阜10公里的一个小村落里,也是从这样一个小村落里长大。前几年父母没有搬来滨州的时候,每年还会回去几趟。我是非常渴望回去的,不为别的,就是愿意睡在老家的床上。老家的天,黑得特别早,能让我早早地上床,夜格外地黑又格外地静,但是这又让我感觉格外地安心和踏实,仿佛又变成了儿时的自己。
在儿时父亲每天都要我为家里做点事的。睡觉前,会让我关上外门,起初是木头门,插上门闩,再弄上父亲自制的机关,门闩就拔不出来了。后来变成了铁门,关上门后再咔嚓一声把大锁锁上,将钥匙放到固定的位置,我一天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不,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用一块大石头堵上阳沟,这样我家的狗子也出不去了,外边的野狗、野猫也进不来。也许我的踏实和安全感就是这样来的。但是慢慢地我发现,父亲等我上床之后还会亲自把我做的这些事情再检查一遍。而母亲会把我脱下的衣服拾掇一下,该洗的洗,不该洗的放好,顺便给我准备好明天要穿的衣服,第二天我顺手就可以拿到。为了生计,父亲做一些酒海、酒坛的生意,难免会出差到外地酒厂联系业务,少则几天,多则一个多月。这时候家里的事情就都落到了母亲身上,但是关锁门的工作父亲就可以放心地让我承担了,也能为母亲分忧。
儿时虽然睡得早,但是早上也是起不早的,但是父母却早早地起来了。母亲会用一个不刷锅的高粱刷子将每个屋的地面弄湿润,然后挨个房间打扫,最后再用鸡毛掸子把所有桌子、家具扑棱一遍。而在此之前母亲已经收拾完了床铺、叠好了被子,这时父亲是在打扫庭院,然后生炉子烧水,把暖瓶灌满。
而像这样的细节回忆起来还真是挺多。比如人到齐了才能动筷子吃饭,吃盘子里的菜时只能吃自己这边的更不能乱翻、挑拣,递剪刀、刀子要手柄朝向接的人,东西用完了要放回原处等等。对了,印象最深的还有家里水缸的水要总是保持一半以上,我当时问父亲为什么,他只是简单地告诉我可以聚财消灾,对于已经上学的我对这种封建迷信我是不信的。直到有一天因为灶屋里柴火着火,父亲拿着桶从水缸里提了桶水一下子泼过去,我才真正明白水缸里的水保持一半以上能够聚财消灾的真正含义。
对于这些家常我不认为是家风的。但是最近和孩子读《朱子家训》和《弟子规》,读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时,我顿悟了。父母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更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但他们的这些朴素行为和习惯,不正是对这些传统家风的践行。
淄博市银行业协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