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接到一位老客户反映,他持有的定期存款被法院部分冻结,冻结金额十几万。经了解,客户曾在2018年投资过某私募基金,后期该基金因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查处。客户坦言:“当时不知道是非法集资,不然不会参与的。后来听说这个基金涉嫌非法集资,觉得自己投得早,本金早就拿回来了,没有损失,还获得了不低的收益,算是万幸。” 结果多年前的“投资收益”,现在却因非法集资的违法属性,被法院认定为“非法所得”予以追溯冻结,没想到“到手的钱也不安全”。
非法集资常以“高收益、低风险”为噱头吸引投资者,实际运作是典型的庞氏骗局。1、资金循环逻辑:用新投资者的本金兑付老投资者的“收益”,而非真实的投资盈利。2、“早离场”的幻觉:前期投资者所谓的“本金收回”,本质是后续投资者的资金注入;拿到的“收益”,也不过是骗局崩塌前的“账面数字”,一旦新资金断流,骗局立即崩盘,即便已经离场收回投资,交易也是有据可查。
“落袋为安”还能信吗?投资收益被冻结有什么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非法集资案件司法处置规则,“非法集资的全部涉案资金(包括已兑付给早期投资者的‘收益’)均属违法所得”。法律认定非法集资的收益,本质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违法资金,法院有权通过冻结、扣划追缴。因此无论投资者是否“早离场”,只要获利来源于非法集资活动,就需退还非法所得。此次客户被冻结的存款正是法院认定的“涉案违法收益”。
多数投资者对于投资品种,主要关注收益率,谨慎一些的投资者会关注销售机构讲述的资金投向,但能够掌握投资项目运作主体合规合法性的相对较少。如果销售机构不充分披露产品信息,甚至有意隐瞒产品实际情况,就有可能让投资者陷入投资陷阱甚至卷入非法集资漩涡。另外,“不知情”≠免责。即使投资者属于误信高息宣传,只要实质上参与非法集资项目,就可能因“协助违法资金流转”承担责任。
如何防范这类投资风险?浦发银行给出温馨提醒:一是源头避坑。先看年化收益是否远超市场合理水平,再查产品合法性。私募基金需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可通过官网查询),无备案的“私募”多为骗局,建议投资前先进行查询或咨询银行专业理财人员。二是配合排查。为了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银行会建立系统预警,如已经投资大额资金到非银机构,可能会有银行工作人员致电了解情况,建议配合银行排查,更早识别投资陷阱,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从客户遭遇可见,非法集资的危害不仅是“后期接盘者受损”,而是“违法资金链上的每一环都可能被追责”,望广大投资者彻底打破那些“早离场就能全身而退”的幻想。面对高息诱惑,唯有建立风险意识、坚持合规投资、理性判断,才能真正守护资产安全。
淄博市银行业协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