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淄川区农村信用社找准效益亮点,合理倾斜支农投向,加大信贷投入,引导农民做“大”池梨产业。截止今年1月末,淄川联社已相继投入300余万元,帮助当地农民建成池梨大棚21个,发展大池梨种植近万亩,年产量达到200万公斤,使淄川成为全国知名的池梨生产基地。
池梨,又称酥梨,属白梨中的优良品种,在淄川东南山区栽培历史悠久,是地方名产。池梨果实成短葫芦型,果肉呈胶白色,质脆多汁,甜味大,口质上乘,亩产可达8000公斤,经济价值高,销路十分可观。俗话说,“池梨好吃树难栽”,提起池梨树的培植,种植户李兴旺感慨良多。1998年前后,通过考察,配合当地政府政策,当地信用社发放给想栽培大池梨的农户每户700元的贷款用于引进大池梨苗,但由于技术欠缺、管理不善等问题,还没到结果期,池梨苗已死了过半。正当老百姓对大池梨已不抱希望时,仅存的几百株大棚池梨结果,春节期间上市时竟卖到了150元一斤的天价,在当时相当于近3袋小麦的价格,这消息一时像长了翅膀,在太河乡传开,老百姓又纷纷到信用社申请贷款种大池梨。
几番周折,池梨树终于种起来了,转眼几年已经大面积的开始结果,然而销售又成了大问题。考虑到大池梨尤其适合北方人口味,信用社又出资出人帮助农民到河北、天津、河南等大城市开发大池梨销售市场。同时,发放贷款20万元,帮助太河乡开山填洼,扩建池梨市场。现在,东崖的池梨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早上六点多,池梨市场内人头攒动,跨篮的、推车的、挑担的,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赶到池梨市场来卖大池梨。映着清晨的霞光,篮里、筐里的池梨晶莹剔透、娇艳欲滴、分外诱人,吸引了北方十多个大城市的客商前来收购。
由于各家各户一天一次采摘池梨,数量小,给商贩带来了结算的不便。当地农村信用社想出了给经纪人发放“农副产品收购联单”的办法,在大池梨收购旺季,外地客商将收购资金存入信用社,信用社与客商一天一次结算,再与果农一一结算。种植户卖出大池梨后,经纪人开出一式两联的收购联单,一份留经纪人备份,一份交池梨种植户。池梨种植户持收购单到信用社服务点上,将一天或几天的卖货单据与信用社对帐后,愿领取现金的,信用社支付现金,愿存款的,信用社开出存单,这样,省去了商贩一份一份付现金找零的麻烦,池梨种植户也避免了误收假币的担忧。
农民靠种池梨生活越来越“甜”,杏花村的李长德,原先一家四口仅仅处在温饱线上,在村民的带动下,前几年贷款买了大池梨苗,盖起了池梨大棚,去年,池梨丰收,4000元贷款全部还清,今年还有了存款。东崖村的书记王武胜,是最早贷款发展大棚池梨的带头人,也是东崖大棚池梨最大的受益户之一,今年,大棚池梨收入10多万元。象王武胜、李长德这样靠信用社扶持起来发大池梨财的不在少数,仅东崖村有近200户,仅池梨种植一项东崖乡46个村人均增收300元。
淄博市银行业协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