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乡村振兴
聚焦“四个围绕”,紧盯“四个着力”
作者:    来源:    点击:     时间:2021-09-02

 

----齐商银行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举措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时期,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项重大决策对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

为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齐商银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强化政治担当,围绕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产业振兴、逐步拓展农村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四大战略”,提出“四个围绕”“四个着力”工作方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服务路径,持续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业务发展。

围绕重点领域,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聚焦聚力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择优支持高标准农田、农场土地整治、水路电等综合配套建设。重点支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畜禽养殖、乳品制造等细分行业排名前 10的涉农企业,推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择优支持资源储备丰富、生产经营稳健的农业企业和林业企业,加大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等农业关键技术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夯实农业基础。

二是聚焦聚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以农村生态环保产业为抓手,以落地在农村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固体废弃物处理类项目为重点,重点支持以 PPP 方式运营、具备良好经营性现金流的项目。积极对接“四区一园”,客流量大、资源独特的优质 4A 级景区和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在县域落地项目。探索支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项目的可行模式。积极支持建设区域在农村,融资主体控股股东为五大电力集团或大型省级能源集团企业的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

三是聚焦聚力农村产业振兴。以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系统、生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为重点,兼顾县域规模化、品牌化程度较高的各类家具建材等特色市场和陆港、海港等物流枢纽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增强与全省农业担保体系和省投融资担保集团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担机制,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重点围绕农林牧渔和农产品批发贸易等领域,对于还款记录良好、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提供信用贷款。

四是聚焦聚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跟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短板”的机遇,对接大中型农村水利项目,以央企、地方国企和大中型民企作为主要投资运营商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经营性现金流达标的发达县域的市政供水、管廊、电网、燃气、供热等项目。

围绕机制建设,着力推动服务增效

一是融资+融智+融制有效结合。探索“融资+融智+融制”集成服务,以“融资”为目的、“融智”为载体、“融制”为保障,强化前端融智,将各级乡村振兴项目团队介入时机前移,对各地难点热点项目,不遗余力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积极参与项目规划,定制融资方案,做好机制保障,做到融资与融智、融制相结合,切实增强企业融资获得感。

二是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在客群准入、审批权限、绩效考核、涉农贷款内部资金定价、专项信贷规模、差异化风险容忍度等方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解决基层服务乡村振兴后顾之忧,聚焦重点项目,提高作业效率。

三是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总行在普惠金融下设二级部门三农金融部,全权负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在队伍建设方面,着力打造“管理人员”“产品研发”“审查审批”“客户经理”四支专业队伍,强化考核管理,增加培训频次,提高综合素养,深化三农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做到熟悉三农政策,了解行业知识,掌握行业风险,建立一支“行业专家”式的专业队伍。

围绕数字金融,着力创新产品体系

一是构建数字化的获客、产品、风控体系。获客方面,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搭建“5+”(“5+”是线上精准推送、平台引流、线下自营、普惠金融站、关键人二维码营销)数字化全方位立体式营销体系。产品方面,加快线上产品自主研发,推进线下产品数字化改造,形成“标准+个性、线上+线下”的普惠金融产品架构。风控方面,应用人脸识别、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精准客户识别+风控模型+预警模型”贯穿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风控体系,结合线下力量,实现全面、全程、全员的风险管控。线上线下双向赋能,为农村客户提供有温度、有速度、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二是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高质量有价值的数据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和关键。未来三年,总分支行上下、内外联动,积极跟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进程,优化完善“三农”数据统计规范和标准,进一步整合银行内部“三农”客户数据资源,加强与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政务、农业企业、专业商圈等的互联互通,着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小农户、新主体、农业企业、村镇等多维度数据图库。建立一个具有高质量数据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为广大“三农”客户提供数字化综合化金融服务夯实基础。

三是丰富“乡村振兴-齐兴农系列贷”特色产品。围绕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等重点领域,丰富“乡村振兴系列贷”特色产品体系,在“三农”和县域打开更多突破口。服务“海洋强省”战略,加大对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船舶抵押、海域使用权抵押等担保方式,研发“渔业贷”。持续推进农村主体产品创新,推进家庭“亲情贷”、农村市场信用贷的开发与推广。结合地方政府探索建立“收储平台”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加快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抓住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时代机遇,拓展银政合作,大力推进“齐动力·启程信用农机贷”业务。积极巩固与各级烟草局的关系,推动“烟商贷”业务走上新台阶。加大与特色市场商圈平台的合作,营销优质商户,探索推进“流水贷”业务。加强对民俗商户的支持力度,探索推出“民俗贷”。尝试与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探索试行“电商贷”业务。

围绕风险管理,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质量

一是持续强化三农金融流程管理。认真落实全面、全程、全员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紧盯三农金融业务各个领域、各级人员、各个环节。规范客户准入,提升客户风险识别能力。完善审查审批模型,规范审查审批标准,通过平行作业等方式,提升审查审批能力。持续做好侵占或挪用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侵害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变相提高三农融资成本、不正当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非法集资等乱象整治工作。精准聚焦三农贷款用途管控,坚持户借、户还。

二是持续强化涉农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风险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水平。加强银政、银担、银保、银企、银协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合作,为优化贷款模型和开展线上风控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强化线上风险监测系统的运用,发挥线下有效手段,形成“三农”风险防控线上线下合力。

关闭

淄博市银行业协会微信